自主生活引導師-波莉
0
  • 會員登入
  • 關於波莉
  • 預約諮詢
  • 學習資源
    回主選單
    • 【線上課】敏捷式管理入門
    • 【線上課】個人網站經營入門
    • 【線上直播】2025年讀書會
    • 【實體課】更快樂的生活設計
  • 課程邀約
    回主選單
    • 【所有主題】課程介紹
    • 【時間管理】課程介紹
    • 【學員課後心得】推薦&好評
  • 閱讀文章
  • 訂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Join us
  • Login
  • 0
    自主生活引導師-波莉
  • 關於波莉
  • 預約諮詢
  • 學習資源
    【線上課】敏捷式管理入門 【線上課】個人網站經營入門 【線上直播】2025年讀書會 【實體課】更快樂的生活設計
  • 課程邀約
    【所有主題】課程介紹 【時間管理】課程介紹 【學員課後心得】推薦&好評
  • 閱讀文章
  • 訂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閱讀筆記 (22)
  • 影劇心得 (6)
  • 一人事業旅程 (14)
  • 生涯探索與成長 (17)
  • 生活雜思漫想 (10)
  • 內向者小世界 (11)
  • 課程學習 (7)
  • Podcast 節目 (41)
  • 人生專案管理 (7)
  • 時間管理 (11)
  • 課程紀錄 (1)
  • 人生策略 (3)
閱讀心得 生命設計 正念練習 內向者 寫作 數位工具 自我成長 研究所進修 Podcast 一人公司創業筆記 職場經驗 電視劇推薦 電影推薦 時間管理 人生專案管理 生活軌跡 職涯成長讀書會 閱讀筆記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重新發現自己:綻放吧,勇敢的內向者!

重新發現自己:綻放吧,勇敢的內向者!

2020 May 10 內向者小世界
內容目錄
  1. 翻轉你對「內向」的想法
  2. 內向者不等於害羞 外向者不等於領導力強
  3. 為什麼會有內向和外向的差別?
  4. 內向者的四種類型
  5. 內向者,你並不比別人差
  6. 綻放吧,勇敢的內向者

這些狀況曾經困擾過你嗎?

  • 下班後喜歡安靜的獨處,不喜歡參加同事聚會?

  • 每次待在很多人的場合,總是渾身不自在、很想趕快回家休息?

  • 曾經對會議中腦袋一片空白,要思考很久才能回答問題的自己,感到沮喪?

如果你有這些經驗,恭喜你,你很有可能是一個「內向者」。

談到「內向」,你可能會很快地聯想到這些形容詞:沉悶、孤僻、沉默、不合群、反應慢、邊緣人、社交恐懼……   但這些,其實都是錯誤的刻板印象喔。這篇文章會為你介紹更多關於「內向」的概念,希望可以幫助你更瞭解自己,重新用美麗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個人特質。快看下去吧~

 

翻轉你對「內向」的想法

我們的教育體制總希望學生要勇於發言、重視討論和交流;職場上則強調競爭和速度,因此外向者健談、喜歡熱鬧又擅長與人交流的特質很容易被看見,甚至成為主流的模範,好像沒有這些特質,就顯得你沒有競爭力一樣。好像總有人會試著提醒你:嘿,你的安靜內向不是一般人該有的表現,你應該更活潑、更外向一點。

內向者深思熟慮、喜歡獨自完成工作的特質在主流體制中,容易被解釋為反應遲鈍、孤僻和不合群,很可能不受學校老師和公司主管的青睞。這種個人特質和主流價值背離的情況,讓內向者容易產生兩種狀況:一是屈服,披上外向者的外衣,忽視自己的特質,迎合社會的需求。二是低自尊,背負著外界的異樣眼光,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。而無論是哪一種狀況,都讓內向者必須承受著勉強自己的痛苦,在社會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求生存。

內向者能夠深度思考、具同理心、願意傾聽的特質,其實是團隊運作中不可或缺的強力支柱或潤滑劑。只是在外向者具渲染力、擅於表達的光芒下,顯得不那麼明顯罷了。甚至連內向者本人,都未必瞭解自己的特質是多麼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元素。

 

內向者不等於害羞 外向者不等於領導力強

一般人對內向者與外向者的認知,常常偏向片面的解讀,例如內向者代表害羞、不擅言詞,外向者比較能言善道,適合做團隊領袖。然而這樣的認知,只不過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罷了。

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.格蘭特(Adam Grant)於 〈關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五個迷思〉 一文中指出,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常被選為領導者,是因為外向者善於表達、並且更有自信提出想法。然而研究指出,外向和內向領導者,在總體表現上都是成功的,外向領導者並沒有顯著的勝出。熱情的外向領導者能夠鼓舞較被動的部屬,提供清楚的執行方向;而溫和的內向領導者擅長傾聽與接納意見,讓部屬樂於提出自己的想法,促進組織成長。兩者各有所長,並沒有孰優孰劣。

內向=害羞,則是另一個常見的迷思。實際上,害羞與內、外向各自獨立、並沒有必然相關性。作家蘇珊.坎恩(Susan Cain)於TED的演說《內向者的力量》中強調,內向並不是害羞。害羞是無法承受社會的眼光、害怕負面批評,屬於一種情緒反應。而內、外向則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對外在刺激做出反應。

 

外向和內向的最主要差異,在於他們對「外在刺激」的反應不同。

 

外向的人需要很多的刺激來幫助思考,但內向的人剛好相反,他們容易被外在刺激所影響,需要在安靜的時候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。觀察你辦公室裡的同事或身邊的朋友,一定有些外向的人需要在開放、比較吵雜的環境裡才感到自在,可以激發他們的能量;但也有些內向的人非常容易被電話聲或其他同事聊天的聲音所干擾,需要戴著耳機才能進入寧靜的思考狀態(很可能就是看到這邊的你,對吧?)。

所以內向者不一定害羞,而外向者也可能很害羞。例如比爾蓋茲(Bill Gates)熱愛閱讀,是個知名的內向者,但他並不害羞,他在辦公室裡不是個好相處的人,甚至曾經被部屬調侃,計算他在會議中總共罵了幾次髒話。傳奇歌手芭芭拉史翠珊(Barbara Streisand)雖然性格外向,卻深受舞台恐懼症所苦──她是個害羞的外向者。所以呀,別再以為內向者都很害羞囉!

 

為什麼會有內向和外向的差別?

精神分析博士瑪蒂.蘭妮(Marti Laney)在其著作《內向心理學》中提到,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天生就不一樣。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個性。

我們的基因遺傳包括大約150種不同的大腦化學物質和成分,從而形成我們的神經傳導物質。而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腦部傳導路徑和需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同。

  • 外向者的大腦使用的是傳輸路徑較短、速度較快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,因此可以快速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,從活動中得到興奮感,因此腎上腺素增加,也使大腦中有更多的多巴胺,形成一個正向循環。

  • 而內向者的大腦,則是走較長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,使得內向者需要時間思考之後才開始發言,或是要把想法寫下來才能整理自己的思緒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,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非常不同的精力來源──外向者關注外在世界,從外在世界得到活力,所以活躍的行為會讓性格外向者更加精力充沛,當他們往外跑,跟朋友待在一起時,會感覺到非常愉悅。內向者則從自己的內在世界得到活力,他們有較高程度的內在活動,喜歡獨自思考、閱讀等,在人多的場合反而容易消耗能量,使得他們疲憊不堪。

總結來說,沒有人是全然內向或全然外向的,大多數人都兼具內向和外向兩邊的某些特質。每個人也都有內向和外向這兩種系統,差別只在我們受到遺傳或環境的影響,讓其中一種系統更佔優勢、較常使用而已。

 

 

內向者的四種類型

美國心理學家Jonathon Cheek和他的團隊將內向者細分為四種不同類型。一個人可以由一種類型主導,也可能同時是幾種類型的結合:

 

1. 社交型內向者(Social introvert)

這類型的社交者傾向於與小團體來往,一次只跟幾個人出去玩,或是寧可獨自待在家裡。比起朋友數量,他們更注重朋友的品質,希望經營少數卻親近的密友關係。

 

2.思考型內向者(Thinking introvert)

這類型的內向者善於內省、沉思和自我反思,常常陷入自己的小世界中。他們不排斥社交,願意花整個周末和朋友待在一起,但一定要保留禮拜天的晚上給自己,享受一個人寫日記或創作的時光。

 

3.焦慮型內向者(Anxious introvert)

如果說社交型內向者追求低調、人數不多的親近關係;那麼焦慮型內向者就是會儘量避免所有的社交活動。他們不擅長社交技巧,常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尷尬,難以擺脫負面思維,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說錯話、毀了氣氛?非常在意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。


4.克制型內向者(Restrained introvert)

克制型內向者慢熱,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進入狀況。因為喜歡在說話或行動之前先思考,感覺比較保守、和緩穩重。他們喜歡放慢腳步、放輕鬆,有時讓人覺得他們遲鈍或是缺乏活力。
 

你是以上的哪一種呢? :)

think

 

內向者,你並不比別人差

內向者擅長傾聽,往往是很好的聽眾。在職場上,不必強求自己跟他人一樣滔滔不絕,只需要給予說話者回應,讓對方感覺被支持,適時提問,讓談話持續。樂於傾聽的內向者讓人容易信任,和他人建立連結關係。傾聽也讓內向者更容易理解他人、協助發掘問題所在。

另外,也可以善用內向者的觀察力,提出讓人印象深刻的觀點。有些人覺得內向者話少、有時語帶保留,這是因為內向者需要時間去吸收資訊,進而整理出自己的觀點。如果是在會議中,建議要對會議內容事先做好準備(這對習慣準備好的內向者來說應該很容易),發揮自己觀察和整理的能力,在會議的段落結合自己的觀點做總結,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,讓人另眼相看。如果真的有困難,也可以試著主動幫忙做會議紀錄,用文字的方式呈現自己的優點。

因為比起口語表達,內向者更擅長用文字傳達想法。最好儘量用電子郵件或是企畫書的方式,把自己的概念完整說明。在 
《1小時做完1天工作,亞馬遜怎麼辦到的?》 書中就提到,亞馬遜(Amazon)創始人貝佐斯要求開會不能做簡報,要用由完整句子組成的 A4 備忘錄,因為他認為這種講故事的方式,比一般條列式的簡報更容易理解和記憶。在亞馬遜的會議中,你會看到一群人坐在會議室內默默地花30分鐘讀資料,然後再逐一確認內容有沒有問題。作者也提到,對他們而言,最完美的會議過程就是沒有任何問題。這種不用當面溝通,但需要嚴密思考先寫下內容的方法,實在太適合內向者啦!

 

綻放吧,勇敢的內向者

這篇文章談了很多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異,希望幫助大家更瞭解自己,不要再因為自己的內向特質而感到自卑、有愧疚感、甚至是和社會格格不入的情緒。你沒有問題,你只是內向而已。你該做的不是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,而是要欣賞自己的優勢,接納真正的自己。

我一直到 30 歲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個思考型內向者,也才明白為什麼我不喜歡人多的場合,每次應酬完回家總是筋疲力盡,而且不能接受太密集的人際互動,一定要留時間給自己獨處。於是我透過不斷地調整,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,而且欣賞自己內向的特質。

瞭解自己的個性,是為了要尋找能夠發揮自己的長才、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,而不是要給自己貼標籤。越認識自己,就該越有意識地去推進自己的極限。勇敢的內向者和外向者同樣有能力,也一樣有權力選擇過著充滿活力,快樂的生活。

 


 


哈囉,我是波莉,一位熱愛探索生活可能性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
我深信每個人都值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。只要用對方法,我們都可以一步一步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
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,開啟屬於你的自主生活。

  • 內向者
  • 分享此文章
0則留言

相關文章

🎤#3: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?對抗冒牌者症候群的基本心態和四個方法

時間管理100問:#001 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?

我讀《暢玩一人公司》:下個十年,你想為自己的個人品牌累積什麼?

內向者必看!幫你克服上台恐懼症的十個小技巧

這篇文章我分享10個克服上台恐懼的技巧,是我累積了近百場演講之後的重要心得。對內向者而言,勇敢上台是成長的第一步,每個人都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!

從上班族、斜槓到自雇者的 5 年回顧:簡化生活,實現理想的 3 種模式

身為自雇者,波莉的經營理念是用最低成本起步,像是個人網站和 podcast 都很重要。自雇生活靈活,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才是最重要的。

關於波莉

  • 時間管理講師
  • 職涯探索課程
  • 職涯諮詢教練

聯絡我們

  • Email: service@paulieclc.com
  • 公司名稱: 微光整合行銷有限公司
  • 統編: 82763856
  • 隱私權政策
COPYRIGHT ©自主生活引導師-波莉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