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高效槓桿力》:用最小力氣,創造最大成果
2025 Aug 29 閱讀筆記
為什麼努力,常常換不來改變?
在組織裡,總有一些問題像是陳年舊疾──大家都知道存在,但沒有人願意真正去解決。
我曾待過的公司裡,就有價值上億元的庫存賣不掉,只能租貨櫃堆著,還要額外付租金。多年下來,問題沒有解決,反而變成甩不掉的燙手山芋。
《高效槓桿力》提醒我們,問題不會因為努力就自動消失,而是要找到能推動整個系統的「關鍵支點」。當我們把有限資源投注在正確的支點,就能帶來成倍的回報。
書中核心就是兩件事:
- 如何找到關鍵支點
- 如何重新配置資源
找到「關鍵支點」的方法
這本書提供了幾種切入角度,幫助我們在卡住時找到突破點:
- 實際觀察現場,用不同角度檢視問題
- 重新思考「目標的目標」,探索其他路徑
- 複製過去成功經驗
- 清除通往目標的阻礙與卡點
- 跳脫本位主義,從系統全局來思考
這些方法幫助我們避免陷入「只會更努力」的循環,而是找到真正能撬動整體改變的地方。
調整資源配置:集中火力🔥
找到支點後,下一步是如何配置資源。
例如書中強調:零碎的時間投入,通常只會得到零碎的產出。
因此,可以嘗試的其中一個策略是 「集中火力」:在一段期間專注處理卡住的事,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最重要的進度。這與敏捷專案管理的「衝刺」概念很像──2~3 週全力推進,持續收集回饋並改善。
書中有個例子:一個堆滿舊資料的數據中心,團隊固定每週四集中整理。持續一年半,就徹底清掉所有人都覺得「不可能完成」的資料庫。
我自己也很有共鳴。像我房間角落的雜物堆,總是想「每週整理一點」,結果進度永遠趕不上累積的速度。也許反而需要安排一天,徹底集中處理,才是更高效的做法。
小心「選錯目標」的陷阱
除了方法與資源配置,這本書還提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提醒: 我們的目標,真的正確嗎?
很多人努力追求的目標,最後才發現根本不是自己要的。例如,有人為了想學實務技能而讀研究所,卻發現研究所訓練重點在於學術研究,和期待完全不同。畢業後進入職場,發現工作內容毫無關聯,才意識到「選錯了路」。
其實,有許多更靈活又省時的方式:
- 報名 3~6 個月的專業課程或認證班
- 找教練或顧問做 1 對 1 指導
- 參加社群或工作坊,邊學邊實作
- 自學+side project 累積作品集
- 透過訪談或 Podcast,深入理解職場實況
這些方式成本更低,卻能快速驗證「這是不是你真正想走的方向」。
因此,作者建議我們常常自問:👉 「我的目標的目標是什麼?」
因為目標只是眾多路徑之一,如果沒想清楚,可能會誤把某個方法當作唯一選項,最後花了大把心力,卻得不到太多回報。
《高效槓桿力》的核心提醒
無論是在組織改革,還是個人生活,《高效槓桿力》都圍繞一個核心問題:
「我該如何用最小力氣,來締造最大成果?」
對組織來說,它是一套找到關鍵支點、重新配置資源的系統化方法。
對自雇者或個人來說,它是一種時刻提醒自己「不要白白浪費努力」的心態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對這本書特別有感──因為時間與精力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,與其一味努力,不如把力氣用在真正能產生槓桿效益的地方。
感謝樂金文化帶來《高效槓桿力》這本好書,推薦給每一位在卡關中的你!

哈囉,我是波莉,一位熱愛探索生活可能性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我深信每個人都值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。只要用對方法,我們都可以一步一步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,開啟屬於你的自主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