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》點亮指引你人生方向的那座燈塔
2023 Mar 04 閱讀筆記
2023 年的「職涯成長讀書會」,我選了十本經典好書來導讀。二月開始的第一本書,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的生涯代表作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》
我真的超愛這本書!絕對是人生必讀之書的前三名(我甚至收藏了它重新出版的三個不同版本~)
克里斯汀生的人生三問
克里斯汀生被譽為「創新大師」,他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《創新的兩難》中提出的「破壞式創新」理論,為全球企業帶來巨大影響,後來陸續出版的《創新者的解答》、《創新者的修練》等書,也都是暢銷著作,奠定他在商業管理領域中的重要地位。
他曾任波士頓顧問集團(BCG)顧問,陸續創立四家公司,五度榮獲「麥肯錫最佳論文獎」;2011和2013年,兩次榮登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五十大思想家(Thinkers50)名單榜首。
在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》中,克里斯汀生明確指出,每學期的最後一課往往是最重要的一堂課,而他在這堂課上會請學生思考三個問題:
我大學也是唸商學院畢業,所以我第一次讀到這裡時非常驚訝!一個知名學府的商學院教授,竟然認為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,是思考這三個人生問題,而不是努力搞懂更多的商業理論,試著把公司的經營成效最大化?
克里斯汀生在他人生的數十年中,看著許多同學和身邊的人為了追求名利,妥協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進而越來越無視家人和個人生活,甚至有的人會被高薪利誘而做出違反道德倫理的決定,最後狼狽入獄,從人人稱羨的菁英,變成了人生一蹋糊塗的罪犯。
因此克里斯汀生寫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》這本書的初衷,就是希望協助讀者創造圓滿的人生策略,讓讀者能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滔駭浪,而不是隨波逐流,逐漸遠離自己的原則和理想,最後變成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的模樣。
克里斯汀生認為,經過驗證的理論能夠適用在不同情境上,不但可以用來解釋企業面對的問題,也能用來審視我們人生的重要課題。因此在這本書的三個主要段落中,克里斯汀生引用了非常多知名的企業管理理論,把他在企業管理領域的研究成果,套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,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路該怎麼走,並且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標準,來衡量自己的這一生。
在第一個段落中,克里斯汀生指出能讓我們樂在工作的關鍵。
外在誘因 vs 內在動機
要想讓工作熱情燃燒,必須找到外在誘因和內在動機之間的平衡。我們往往過於注重一份工作的外在因素(誘因),例如薪資福利、同事關係或職稱頭銜等等,卻忽略了內在因素(動機),例如工作所帶來的意義感、挑戰性及個人成長機會,才是真正能讓我們快樂工作的驅動力。
因此我們必須瞭解自己的需求,找到適合的比例。
在讀書會的討論中,有夥伴提出說: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對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需求會不同。如果是剛結婚成家的上班族,很可能對外在因素會有較高的需求,因為有著養家繳房貸的壓力。如果是已經屆臨退休的資深工作者,則可能會更重視工作的內在因素,例如是否能夠將個人經驗分享給團隊中的其他人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工作的意義感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。
審慎策略 vs 應急策略
如果你目前的工作已經能夠滿足你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,那麼接下來便可以依照擬定的審慎策略,一步一步往值得努力的方向前進。如果還沒找到這樣的工作,那麼則必須採取應急策略,嘗試不同的工作,從經驗中學習,調整自己的計劃,直到找到適合的審慎策略。
人生總是充滿各種意外,如果可以瞭解審慎策略和應急策略這兩種概念,便不會對未知的將來太過焦慮,而是保持彈性的心態,在必要的時候隨機應變,調整運用最適合的策略。
資源分配要和決定好的策略相符
而一個策略能否成功,資源分配是最大的考驗。如果你設定了目標和策略,卻沒有真正把資源(時間、精力和金錢)投入其中,那一切也只是空談。例如你立志做個愛家的好爸爸,但你卻時常加班,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,那可能就需要重新反思策略和資源分配的適配性。
我很喜歡克里斯汀生提醒我們的這段話:
「如果你想成為某一種人,若不花心血,朝那個方向去努力,要如何變成那一種人?」(P.113)
在書中的第二個段落,克里斯汀生把焦點放在家庭和人際關係的經營。他認為人們很容易將時間投入在可以快速拿到回報的事物上,工作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每當拿到一張訂單,或是成功解決一個難題,我們可以在當下就感到無比的興奮,因此忽略了那些需要很長時間,才能看出成果的事物,像是家庭、朋友、信仰、健康……
以我自己來說,這幾年也是因為忙於研究所學業和創業,因此忽略了身邊的朋友和家人,甚至健康狀況也出現警訊,因此在讀這個段落時感觸很深。我也因此調整給自己2023年的新目標,不再追逐量化成果,而是希望能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,把身心都安頓好。
在最後一個段落中,克里斯汀生引用Netflix和百視達的企業個案,引導我們理解「邊際思考」的盲點。1990年代的代表性企業百視達因為一系列錯誤的決策而殞落,在2010年宣告破產。
而個人如果採用邊際思考,同樣可能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,最後付出極大的代價。像是服用禁藥而身敗名裂的明星運動員、編造報導內容的記者、進行投機交易的交易員,或是我在銀行服務時親眼見過,監守自盜的金庫出納,最後被警方調查而必須承擔法律責任。
克里斯汀生認為,這些人往往認為「就這麼一次破例……」,但不歸路的起點,往往只是一個非常小的決定。這個決定讓我們放棄自己的原則,最後停不下來,再也無法回頭。
「100% 的堅持比 98% 容易。」
好好思考什麼樣的原則值得我們堅持守護,然後絕對不要妥協,也不要猶豫,以免未來面對痛苦的後果。
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
克里斯汀生在2009年罹患癌症,在接受治療後,他和共同作者歐沃斯、狄倫開始著手撰寫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,卻因為腦部栓塞,得了出血性中風,出現表達性失語症,無法言語、也無法寫作。
他可是個教授啊!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,那該是多痛苦的一件事?
克里斯汀生曾經萬念俱灰,但最後他決定,還是要把僅有的能力和體力,用在他設定的人生目的上:幫別人解決問題。從此他不再只想到自己,開始把焦點轉移到別人身上,他努力復健、繼續寫書,因此能夠重新嘗到快樂的滋味。
這是我非常非常感動的一個段落──克里斯汀生衡量自己人生的標準,不是用金錢、存款,而是他可以幫助多少人,幫他們變成更好的人。這也是我衡量自己人生的標準,我甚至把這句話放上我的網站,希望提醒自己,無論是在講師工作還是諮詢師的工作上,都不要忘記初衷,要努力幫助更多人解決問題、走出困境,重新看到方向。
克里斯汀生教授在2020年因癌症辭世,他的離開,實在是人類社會的損失。
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這本書在多年前閱讀時給了我巨大的啟發,讓我看見原來企業理論也可以用在個人身上,也讓我重新思考人生原來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標準,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、以及想如何經營,方能不枉此生。
對我來說,這實在是一生必讀的經典好書,推薦給大家。
哈囉,我是波莉,一位熱愛探索生活可能性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我深信每個人都值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。只要用對方法,我們都可以一步一步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,開啟屬於你的自主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