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設計思考」談職場新鮮人找第一份工作的必備心態
2019 Oct 21 生涯探索與成長
前幾天,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朋友小Y約我聊聊。小Y畢業後離開大學宿舍,在找工作的這段空檔期間先搬回家裡住。雖然畢業才過了幾個月,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,偶爾會念念小Y:找到工作了沒呀?有沒有在認真找啊?
小Y大學念的是國貿,不過外語能力沒有特別優勢,也不想往貿易領域找工作;想試試看行銷類的策展工作,卻又擔心中部的相關機會比較少。
「可是我不想去台北工作呀?還是想留在台中,或是台南也可以。還是先去日本打工度假好了?我一直想去日本…」小Y邊用吸管喝著飲料,一邊苦惱地說。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適合自己呢?這似乎是每個職場新鮮人心中幾乎都會出現的疑問。
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、適合什麼,確實讓很多年輕人陷入茫然。 因為台灣的教育體制,從來都沒有鼓勵我們去思考「自己要什麼」這樣的問題, 只是不斷推著我們走上一條大人已經規劃好的行程── 認真念書、準備考試、念明星高中、明星大學、研究所;好像只要這樣一路破關斬將,就能獲得最終的幸福。
但當我們好不容易一路走完,終於畢業,遊戲轉向下個畫面,才發現:前面的路怎麼突然變多了?大人們覺得你本來就該自己決定自己該走的路,可是一下給了太多的選擇,又從來沒學過該怎麼選擇,當然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。
▌延伸閱讀:人生好難:不知道自己要什麼?幫助你認識自己的五個方法
從設計思考的角度出發
在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這本書中,描述這樣的狀況叫「卡住了」。在面對這樣的狀況時,我們該做的不是逃避,不是迫於壓力而貿然投入某個未知的方向,真正需要的,其實是「重擬問題」。
不要想著「我得找到一份最適合我的工作。」
試著重擬問題:「我需要很多工作機會,替未來探索各種可能性。」
書裡提到,如果找的是「工作」,我們就會把關注放在那份職缺本身。為了努力獲得那份職缺,我們會使出渾身解數來說服對方雇用你,但由於我們對那份工作的本質所知不多,我們的熱情得靠假裝,假裝自己對這個職位是多麼熱愛,彷彿自己畢生所學,就是為了今天要來應徵這個職位(好啦我誇張了)。總之換句話說,只有兩條路──要不就說謊,要不就別應徵了。
反過來說,如果我們要的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「工作機會」,目標從「得到一份工作」變成「拿到越多工作機會越好」,一切就變得不一樣。不必騙人,是真的對那份工作有興趣,因為我們確實想要有機會去評估一份工作。這樣的我們會變得更可信、更有活力、更不屈不撓也更風趣。當我們變成這樣的人,得到工作機會的機率反而更高,因為人們雇用的其實不是履歷,而是人,自己喜歡的人、有趣的人。
之前待的科技公司招募新人時,我看了超過百份的履歷,也見過許多在面試時雄心壯志,信心滿滿談著自己多麼適合這個職位的人,進到公司後的表現卻和當初完全不同。更有甚者,做了沒幾天就說自己不適合。有幾次的經驗後,我也慢慢學會怎麼在面試時辨識出這種過度努力在「假裝熱情」的求職者,並且直接剔除在錄取名單外。
其實招募單位都很清楚,求職者不可能透過網路上的一份職缺說明,就真正了解工作內容、了解做那份工作或是替那間公司工作是什麼感覺。表現得太誇張,反而會讓人覺得失去了真心。
一切都回歸「好奇心」這種最重要的心態。當我們敞開心胸,展現真正的好奇心,有意願找出某間公司潛藏的美好,就不會落入還不認識對方,就認定雙方合不來或是無來由的咬定對方是真愛的非理性抉擇中。
因為沒有目標,所以更要去尋找!
找間自己喜歡的咖啡店,或是任何能夠一個人待著,安靜不被打擾的空間,關上手機,拿出自己的簡歷、白紙和筆。在白紙的中間畫一條分隔線,左邊的最上面寫上「喜歡」,右邊的最上面則寫上「不喜歡」。
不要立刻去人力銀行找職缺,最重要的,是先釐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?
看著簡歷,照時間軸來回憶自己過去曾經參與過的社團活動或打工經驗,把自己喜歡(至少不排斥)的經驗寫在左邊欄位,自己不喜歡的經驗寫在右邊欄位。思考看看:
-
我曾經擔任什麼樣的幹部角色?
-
是需要和很多利害關係人互動的公關?
-
還是默默在後面提供支援的行政?
-
我喜歡和人互動嗎?
-
還是我喜歡不被打擾的完成工作?
-
我是否有耐心做瑣碎事務?有沒有一些事情可以讓你全心投入,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?
把自己回憶到的這些畫面和感覺,都分別記錄下來。看著最後的清單,試著整理看看自己的特質,可能適合哪些類型的工作?再根據那些工作職缺的關鍵字,去設計對應的履歷。
結論
我們不是在找一份完美的工作,而是在探索不同的工作機會,試著找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未來的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?學校考試只有一個標準答案,但人生沒有。人生有許多版本、許多的可能性在等著我們去探險。從過去實際的社團活動、實習或打工經驗出發,觀察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,先思考自己的定位,也才知道自己偉大的航道究竟該往哪個方向啟航。
哈囉,我是波莉,一位熱愛探索生活可能性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我深信每個人都值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。只要用對方法,我們都可以一步一步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,開啟屬於你的自主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