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易經》與生涯諮詢:從易生涯看自主生活
2025 Sep 08 課程學習 自主生活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我想你一定聽過這句話:人定勝天。
過去的我,深信只要努力,就一定會有收穫,所以我總是很「用力」。
2016 年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時,我負責做青年育成專案,培育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專生,運用偏鄉社區的資源,設計成五天的暑期營隊,讓小朋友來參加。
為了讓大小朋友都有收穫,我有多用力呢?
連續好幾個月從早忙到晚,幾乎沒什麼休息。
記得某次營隊,到了最後一天,隊輔們眼看我臉色發白,叫我晚點起床,早上的活動讓他們自己帶就好。
於是我躺在民宿床上,迷迷糊糊看著陽光透進房間,耳邊聽著孩子們嘻笑的聲音,很想起身去看看他們,但實在是太睏了......
後來有位前輩來到社區參訪,他看了我們的成果,忍不住說了一句話:
「你們這是血肉築起的長城啊」
這種「用力過猛」的特質一直跟著我,2019 年我開始斜槓創業+念研究所,情況更加嚴重,直到 2022 年底身心都出了狀況,我才不得不放慢腳步。
(這段故事可以看這邊)
一路下來我才慢慢明白:有時候,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因緣不具足,或時勢真的不對。
所以才會感覺,自己明明已經用盡全力,卻還是卡住了。
對現在的我來說,努力依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,是學會看清楚:什麼時候該堅持,什麼時候該調整。
所以,我開始想要了解一個不同的視角——不是單純對抗天命,而是學會「借勢而行」。
這就是為什麼,我會走進《易經》的世界。
去年我參加彭心怡老師的「易生涯」課程,接觸到《易經》。
這部談「變化」的古老經典,讓我覺得很有意思,所以把它放進了 2025 年的學習清單,當興趣學。
《易經》起源於三千多年前,主要用於占卜,幫助人們預測未來、分析當下形勢。
後來開始逐漸成為儒家、道家等哲學思想的基石,強調天地人合一、因時而動、順應變化。
到現代,《易經》甚至常被視為一種管理決策與心理學的指導工具,應用在個人生活、商業策略和生涯規劃等領域。
你可能會想:易經不是算命的嗎?怎麼跟生涯諮詢扯在一起?
我剛開始也是這麼想。
但「易生涯」真正厲害的地方,是把易經八卦的自然意象——像是水的流動、地的承載、風的自由——變成一種隱喻。
它結合敘事心理學的方式,透過故事與提問,幫助人用不同角度理解自己。
所以它不是占卜,也不是要幫你定命運。
而是一種陪伴的工具,讓人能更清楚看見「我現在在哪裡」,再慢慢討論可能的方向。
這套工具跟我以前接觸的 CDA(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)方法完全不一樣。
在 CDA,我們可能更習慣使用測驗與分類,讓個案看到自己屬於哪一類;但在易生涯裡,沒有分數,也沒有標籤。
它強調的是:每個人都擁有完整的主體性。
這就讓引導師的角色更柔軟也更重要——是陪伴、不是決定。
對我來說,最珍貴的轉變是:我學會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柔軟,更感性。
在課堂上,我必須放下邏輯、放下理性,讓故事和比喻慢慢在對話中發酵。
有一個學員說:「我一直努力,可怎麼都走不出去?」
當時我想到了坎卦裡的水——既可以勇往直前、也可能像漩渦不停打轉。
我跟她說:
「妳知道嗎?一直願意努力,其實本身就是一股很強的力量。
只是也許方法還沒對,或是時機還沒到。
等妳先看到那份努力的價值,妳才有更多空間去試新的做法,創造不同的風景。」
那一瞬間,她笑了,眼神有了亮度;那是我覺得最有力量的時刻。
我不會說自己現在已經很懂易經,六十四卦的智慧太大了,我還在慢慢學。
但現在,我多了一套「易生涯」牌卡,幫助我在一對一諮詢裡,引導對方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此刻的狀態,重新看見努力背後的價值,並且更自主地做出決定。
對我來說,這和「自主生活引導師」的理念十分契合:
所以啊,回到我們的標題:究竟是人定勝天,還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?
我想答案不是非黑即白。
有時候,我們需要用盡全力去突破;但有時候,我們也要學會如何順勢而為。
最後,送給你本周的金句:
我們下周見啦!
我想你一定聽過這句話:人定勝天。
過去的我,深信只要努力,就一定會有收穫,所以我總是很「用力」。
2016 年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時,我負責做青年育成專案,培育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專生,運用偏鄉社區的資源,設計成五天的暑期營隊,讓小朋友來參加。
為了讓大小朋友都有收穫,我有多用力呢?
- 在營隊開始的前一個月,為這些大專生們上課,教他們專案管理知識、陪他們分工、開發營隊教案。
- 在營隊招生的時候,四處宣傳推廣。
- 在營隊的那幾天,跟著課程進行,隨時接變化球,到處支援。
連續好幾個月從早忙到晚,幾乎沒什麼休息。
記得某次營隊,到了最後一天,隊輔們眼看我臉色發白,叫我晚點起床,早上的活動讓他們自己帶就好。
於是我躺在民宿床上,迷迷糊糊看著陽光透進房間,耳邊聽著孩子們嘻笑的聲音,很想起身去看看他們,但實在是太睏了......
後來有位前輩來到社區參訪,他看了我們的成果,忍不住說了一句話:
「你們這是血肉築起的長城啊」
這種「用力過猛」的特質一直跟著我,2019 年我開始斜槓創業+念研究所,情況更加嚴重,直到 2022 年底身心都出了狀況,我才不得不放慢腳步。
(這段故事可以看這邊)
一路下來我才慢慢明白:有時候,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因緣不具足,或時勢真的不對。
所以才會感覺,自己明明已經用盡全力,卻還是卡住了。
對現在的我來說,努力依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,是學會看清楚:什麼時候該堅持,什麼時候該調整。
所以,我開始想要了解一個不同的視角——不是單純對抗天命,而是學會「借勢而行」。
這就是為什麼,我會走進《易經》的世界。
易經和生涯規劃,怎麼連上線?
去年我參加彭心怡老師的「易生涯」課程,接觸到《易經》。
這部談「變化」的古老經典,讓我覺得很有意思,所以把它放進了 2025 年的學習清單,當興趣學。
《易經》起源於三千多年前,主要用於占卜,幫助人們預測未來、分析當下形勢。
後來開始逐漸成為儒家、道家等哲學思想的基石,強調天地人合一、因時而動、順應變化。
到現代,《易經》甚至常被視為一種管理決策與心理學的指導工具,應用在個人生活、商業策略和生涯規劃等領域。
你可能會想:易經不是算命的嗎?怎麼跟生涯諮詢扯在一起?
我剛開始也是這麼想。
但「易生涯」真正厲害的地方,是把易經八卦的自然意象——像是水的流動、地的承載、風的自由——變成一種隱喻。
它結合敘事心理學的方式,透過故事與提問,幫助人用不同角度理解自己。
所以它不是占卜,也不是要幫你定命運。
而是一種陪伴的工具,讓人能更清楚看見「我現在在哪裡」,再慢慢討論可能的方向。
我在「易生涯」課堂上的發現與轉變
這套工具跟我以前接觸的 CDA(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)方法完全不一樣。
在 CDA,我們可能更習慣使用測驗與分類,讓個案看到自己屬於哪一類;但在易生涯裡,沒有分數,也沒有標籤。
它強調的是:每個人都擁有完整的主體性。
這就讓引導師的角色更柔軟也更重要——是陪伴、不是決定。
對我來說,最珍貴的轉變是:我學會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柔軟,更感性。
在課堂上,我必須放下邏輯、放下理性,讓故事和比喻慢慢在對話中發酵。
有一個學員說:「我一直努力,可怎麼都走不出去?」
當時我想到了坎卦裡的水——既可以勇往直前、也可能像漩渦不停打轉。
我跟她說:
「妳知道嗎?一直願意努力,其實本身就是一股很強的力量。
只是也許方法還沒對,或是時機還沒到。
等妳先看到那份努力的價值,妳才有更多空間去試新的做法,創造不同的風景。」
那一瞬間,她笑了,眼神有了亮度;那是我覺得最有力量的時刻。
易經 × 自主生活
我不會說自己現在已經很懂易經,六十四卦的智慧太大了,我還在慢慢學。
但現在,我多了一套「易生涯」牌卡,幫助我在一對一諮詢裡,引導對方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此刻的狀態,重新看見努力背後的價值,並且更自主地做出決定。
對我來說,這和「自主生活引導師」的理念十分契合:
自主不是要掌控一切,而是在不確定中仍然保有能動性,走出自己的節奏。
所以啊,回到我們的標題:究竟是人定勝天,還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?
我想答案不是非黑即白。
有時候,我們需要用盡全力去突破;但有時候,我們也要學會如何順勢而為。
最後,送給你本周的金句:
有時候,放下「一定要」,反而會更靠近你想要的。
我們下周見啦!

哈囉,我是波莉,一位熱愛探索生活可能性的 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我深信每個人都值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。只要用對方法, 我們都可以一步一步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,開啟屬於你的自主生活。
0則留言